“生物体征稳定,脑电波频率11.2赫兹,符合‘苏醒者’标准阈值。”
冰冷的机械音在纯白舱室内回荡时,林野的指尖先于意识感受到了暖意——不是星际航行中永恒的金属冷意,而是类似地球旧时代阳光晒过棉被的温度,带着细微的、类似尘埃浮动的颗粒感。
他费力地睁开眼,视线穿过模糊的淡蓝色营养液,最先捕捉到的是舱壁上跳动的绿色数据:公元5823年,坐标“奥尔蓝星轨道空间站07号”,唤醒序列“第17批03号”。
“我睡了多久?”
喉咙像是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带着撕裂感。
“林野博士,您的生理休眠时长为3012年7个月零19天。”
机械音的语调没有丝毫起伏,却精准地戳中了林野的神经——3000年,足够让旧地球的最后一片海洋蒸发,足够让人类文明从“星际拓荒时代”坠入未知的断层。
他挣扎着想坐起身,却发现西肢被透明的生物凝胶固定着,只有头部能轻微转动。
舱室的另一侧,三个同样的休眠舱并排陈列,其中两个的营养液己经变得浑浊,舱壁上的指示灯闪烁着代表“生命体征消失”的红光。
“第17批苏醒者共4人,仅您存活。”
机械音补充道,“根据‘火种协议’第3条,您将接任奥尔蓝空间站临时指挥官,首要任务是启动‘星骸扫描’,确认当前银河系人类文明残留坐标。”
林野的大脑嗡嗡作响。
他记得休眠前的最后画面:旧地球联邦总部的穹顶在战火中坍塌,AI“诺亚”将他推进休眠舱时,屏幕上弹出的红色警告——“维度裂缝己吞噬半人马座殖民星,建议休眠周期设定为3000年,等待‘修复信号’”。
“诺亚还在吗?”
他急切地问。
“AI诺亚核心程序于公元4102年遭遇‘数据风暴’,目前仅保留基础指令模块。”
机械音顿了顿,“当前空间站能源剩余12%,氧气循环系统可维持90天,需尽快启动‘资源勘探’任务。”
林野沉默着,目光落在舱壁上自己的身份信息上:林野,旧地球联邦天体物理学博士,“文明修复计划”成员,休眠前负责解析“星骸代码”——一组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捕捉到的神秘信号,据说包含着修复维度裂缝、重启人类文明的关键。
3000年过去了,维度裂缝是否还在扩张?
其他“苏醒者”是否存活?
“星骸代码”的秘密又藏在何处?
当生物凝胶缓缓褪去,林野扶着舱壁站起身,双腿因长时间休眠而微微颤抖。
他走到空间站的观测窗前,推开厚重的金属挡板——窗外没有熟悉的银河旋臂,只有一片弥漫着暗紫色雾气的“星骸带”,无数破碎的行星残骸在雾气中缓慢漂浮,像是被宇宙遗弃的墓碑。
在星骸带的深处,隐约能看到一道扭曲的黑色裂缝,裂缝周围的空间正在不规则地褶皱、拉伸,仿佛一只随时会吞噬一切的巨口。
“维度裂缝……还在扩大。”
林野的心脏猛地一沉。
就在这时,空间站的警报突然响起,红色的警示灯在舱室内疯狂闪烁。
“警告!
检测到未知能量体接近,距离空间站1000公里,速度300公里/秒!”
“警告!
能量体携带‘星骸代码’特征信号!”
林野猛地转身,冲向控制台。
屏幕上,一个闪烁着淡蓝色光芒的椭圆形物体正在快速接近,它的表面流淌着类似电路板的纹路,每一道纹路都在释放着与“星骸代码”匹配的波动。
是敌人?
还是“修复信号”的携带者?
林野的手指悬在控制台上,汗水顺着额头滑落。
3000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线索,而他必须在10分钟内做出决定——是启动空间站的防御系统,还是打开 docking(对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