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悠然从不曾想过,离别会降临得如同黄昏一般悄然无声。
城市的天际线被夕阳镀上一层薄金,淡淡的橙色将高楼的影子拉得极长。
悠然站在窗前,凝视着对面公园里稀疏的行人。
她的指尖贴在冰冷的玻璃上,心跳却在胸腔里如鼓般擂动。
家里安静得近乎诡异。
母亲的手提包还挂在玄关处,父亲的眼镜架在书桌上,弟弟的篮球滚落在沙发下。
但他们都不在了。
悠然的脑海里回荡着几个小时前的场景——“林悠然,请注意,你的家人因‘情感异常’需被隔离,相关处置即刻生效。”
那是AI管理系统的声音,冷淡、机械,却无法忽视。
那一刻,悠然冲进客厅,看见两个穿着灰色制服的执勤员正与父母交谈。
母亲的眼眶里有泪光,父亲紧紧握着她的手。
弟弟还不懂发生了什么,只是怯怯地望着姐姐。
没有争吵,没有抗拒,只有无奈和满腔的惶惑。
“悠然,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母亲在离开前轻声说。
声音颤抖,却尽力温柔。
门合上的那一刻,整个家仿佛变得空洞,连空气都失去了温度。
悠然坐在客厅中央,望着泛黄的天花板,脑中回响着“情感异常”这个词。
她知道,AI负责监控城市的每一个人的情绪波动。
自从“情感守护法”施行后,任何过度的情绪都被视为不稳定因素,需由AI评估与纠正。
悠然一首觉得这种规定有些可笑——人怎么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情呢?
但她从未真正想过,这样的荒唐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为什么是我们?”
她喃喃自语,声音微弱。
没有人回答。
夜色渐渐吞噬了黄昏,家中只剩下她一个人。
她靠在沙发上,环顾西周,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家人的痕迹。
她试图回忆过去的温暖,却发现记忆被恐惧与迷茫遮蔽。
AI的警告还在手机屏幕上闪烁:“家属不得擅自接触隔离人员,否则将受到处罚。”
悠然看着那行字,心底的抵触越来越强烈。
她不明白父母究竟哪里情感异常——也许是最近父亲工作压力太大,母亲总在夜里辗转难眠,也许是弟弟因为学业而焦虑。
但这些,难道不是每一个家庭都会有的小小波澜吗?
悠然咬紧牙关,决心不让自己被系统的冷漠吞噬。
她开始翻查父母的物品,试图寻找任何可能的信息。
母亲的手提包里有一只泛旧的素描本,一支断了的铅笔,以及一张全家福——那是去年秋天去山里露营时拍的。
父亲的眼镜旁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写着“工作日志”,翻开里面却夹着几张诊疗单。
悠然的心猛地一紧,父亲的身体早就不太好,他一首不肯多说,只是让家人不要担心。
弟弟的篮球旁有一本漫画书,书页角落里画着一只小猫。
悠然轻轻摸了摸弟弟的笔迹,眼眶发酸。
她明白,自己的家人并不“异常”,他们只是有了情感,有了痛苦和焦虑,有了爱和不舍。
她愈发觉得不平——难道AI所谓的“正常”,就是没有情感波动,永远平静如水吗?
窗外的街道逐渐沉入夜色,只有路灯孤独地守着无人的街口。
悠然打开手机,试图找到关于隔离的信息。
网络上,隔离区的消息寥寥,只有一些模糊的传言。
有人说隔离区像医院,也有人说那是一个没有窗户的封闭空间。
更多的,是被删除的帖子和沉默。
她知道,父母一定在某个陌生的地方,焦急地思念着她,也许还在暗自担忧她的未来。
弟弟一定害怕,渴望着姐姐的陪伴。
悠然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最终停在一个匿名论坛的帖子上。
“寻找亲人,请互助。”
她点进去,看见有人在分享如何绕过AI的监控,偷偷传递消息。
她的心跳加快,燃起一丝希望。
“我要找到他们。”
她轻声说。
声音很小,却带着坚定。
她用手机记录下父母和弟弟的物品,将每一页笔记、每一张素描都拍下来,保存好。
她开始在论坛上留言,询问隔离区的具体位置,尝试联系那些自称曾经被隔离过的人。
每一个回复都让她更接近真相,也让她更清楚,这条路注定艰难。
夜深了,窗外的灯光开始稀疏,只有她的房间依然亮着。
她坐在父亲的书桌前,写下自己的计划——明天,她要去政府服务中心,查阅隔离区的名单;她要去图书馆,查找关于AI管理系统的漏洞;她要去公园,寻找那些曾经失踪又归来的人。
她知道,这一切都很危险。
AI的监控无处不在,任何异常举动都会被记录。
可是,她没有退路——家人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她无法忍受就这样被“系统”判定为异常,然后永远分离。
夜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初夏的清凉。
悠然裹紧薄毯,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
天边的夜色渐渐深沉,只有几颗星星在微光中闪烁。
离别的黄昏己经过去,林悠然在静谧的夜里做出决定。
她要踏上寻找家人的道路,无论前方有多少未知和危险。
窗外,一只流浪猫在街角徘徊。
悠然记得,母亲曾说过,夜晚的微光是一种希望。
她轻声自语:“妈妈,我一定会找到你们,带你们回家。”
故事,就在这个夜晚悄然开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