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屋外的动静,王婆子慌忙地把赵明哲吃过的鸡蛋壳从饭桌拾掇起来丢进灶膛里,起身走出厨房,就看到赵丰收背着个人急急忙忙喊:“娘,把她放哪里?
快搭把手,我背不动了。”
王婆子看了看儿子背上的小姑娘,十二三岁左右,披头散发,样子看不清。
“不是让你去迎你爹吗?
你怎么背回来了个小姑娘?!
你爹呢?”
边说边帮着儿子把小姑娘背进主屋床上放下。
赵明哲也跟着进了主屋看了眼床上躺着的小姑娘,然后给三弟倒了杯水递过去,便找个凳子坐下。
赵丰收接过水大口喝完,大剌剌的用衣袖擦了下嘴道:“这姑娘是爹在大屿山捡的,爹让我先把她背回来,自己回山上背柴火了,估计一会儿就到家了。”
王婆子无语道:“你爹咋想的,家里粮食就那么点,还捡个吃干饭的。”
这个时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赵樵夫家举全家之力才勉强供二儿子念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王婆子自是不乐意再多养一张口的。
赵明哲不接话,他知道自己父亲是很精明的一个人,定然不会捡回一个白吃饭的人,且看父亲怎么说。
赵丰收也不想收留个来路不明的人,奈何他爹发话了,左右对他没啥影响,随便吧~于是干脆回东屋躺平~王婆子看没人接话,便冷着脸找个位置坐下。
···不消一刻,赵樵夫便到家了,将柴火在厨房放好,转身来到主屋。
赵丰收听到声音也赶紧进了主屋。
王婆子己经打好水,将一块毛巾递给赵樵夫,皱眉跟自己老伴说:“他爹啊~ 我们还是将这小姑娘送走了吧。
我们可没那么多粮食去养个闲人。”
赵樵夫用湿毛巾随意把脸上跟脖子洗洗,接过赵明哲递过来水喝了一大口,看了眼众人道:“都不饿是吧,在这杵着干啥?!
先吃饭。”
中午吃的是野菜糊糊跟粗粮膜,每人2个膜一碗野菜糊糊。
不好吃,但这个时代能吃饱就不容易了。
赵丰收跟赵樵夫夫妇俩拿着馍就着野菜糊糊大口吃着。
不消一会儿,三人便吃完了自己那份。
赵丰收看着还在慢吞吞吃第一个膜的二哥,顿时拿赵明哲还没开吃的另一个膜边吃边说。
“二哥这是城里住惯了,吃不惯我们村里的粮食了。”
赵明哲有些生气老三的阴阳的语气:这个老三平时说话阴阳怪气的,不就是羡慕我。
可真是蠢货! 现在有机会不来巴结讨好我,等我发达了,有你求哥哥的时候。
表面故作轻松,对三弟笑了笑柔声道: “三弟说笑了,我不太饿,你想吃拿去吃便是了。”
赵丰收瞥了一眼桌上未清理干净的鸡蛋壳,翻了个白眼:小人!
你当然不饿,娘又给你开小灶煮了鸡蛋。
正想再刺赵明哲两句时,看到爹娘一脸责怪的表情,咽下要说话,低头继续吃剩下膜。
王婆子顿了顿,还是犹豫着开口:“他爹啊~ 你到底咋想的呀。
屋里那小姑娘是送走还是怎么着?”
赵樵夫看了看王婆子,再看了眼赵明哲:“明哲,你看那小姑娘能不能留下?”
赵樵夫问的是能不能留,而不是他想不想留下小姑娘。
赵明哲明白了自己爹是想留下那个姑娘的,想了想便道:"爹,我看那姑娘可以留下。
那小姑娘看着13岁左右,看穿着不像穷人家的孩子,应是与家人走散了或者被人拐了。
不管是哪种情况,一个女子身无分文,又没有户籍文书,必然要依附正经人家才能生存。
这种情况她寸步难行,而且赵家村偏僻,她一个人根本逃不了~"赵丰收一脸惊愕的看着了自己的二哥,再看赵樵夫对二哥赞许的点点头, 咽咽口水,哆哆嗦嗦道:“爹~~ 二哥~ 你们说得好像我们要贩卖人口一样!
这样不好吧~ 而且那姑娘来路不明,收留她万一得罪什么人怎么办?”
王婆子也有些犹豫道:“老三说也不无道理,而且我们也没必要白养个闲人,浪费粮食。”
赵樵夫白了一眼赵丰收跟王婆子道:“蠢货,你们脑子光用来吃饭了吗!
咱家大龙25了还没媳妇,谁不在背地里说我们。
老三也不小了。
那姑娘应该也13了,再养个一两年就可以白给咱当儿媳妇了。
怎么着也比出彩礼娶一个划算; 另外, 老二说得不错,那姑娘穿着不凡,想来家里有钱,将来她家人找来,我们收留了她还怕拿不到谢礼。”
赵明哲缓缓地点了点头: “爹说的不错。”
赵丰收想了想道:“如果她不愿意嫁给我们呢?”
王婆子闻言冷哼一声道:“怎么不愿意!
你大哥仪表堂堂在衙门当差, 你二哥是个秀才~ 谁不想嫁”赵丰收: 合着只有我不配。
赵樵夫闻言板着脸道:“别胡说,老二以后是要当官老爷要娶官家小姐的。
以后那姑娘在这个家待久了,嫁不嫁人或者嫁给谁可由不得她!”
赵明哲确实想在乡试中举后,向县里的大户姜氏千金姜书妍提亲。
姜氏是临武县能排得上名的大户,姜书妍的小姨是知府夫人,姜家在临武县可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因此,他才看不上一个捡回来的野孩子。
王婆子虽心有不甘,但还是顺从对赵樵夫说:“那我们要不要去请小韩大夫来看一眼,万一死在家里多不吉利。”
赵樵夫让王婆子把西边杂屋收拾出来,又让赵丰收去请小韩大夫。
吩咐完正准备回主屋休息,便听到赵明哲提醒:“爹,您还是去村长那边知会一声,以防万一。”
赵樵夫赞同地点点头,“还是老二细心,晚些时候我去找村长说一声。”
说罢各自回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