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流阅书苑!手机版

流阅书苑 > > 开局种稻谷,锄禾真辛苦(邵青山邵岩)最新好看小说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开局种稻谷,锄禾真辛苦邵青山邵岩

开局种稻谷,锄禾真辛苦(邵青山邵岩)最新好看小说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开局种稻谷,锄禾真辛苦邵青山邵岩

紫云上仙 著

军事历史完结

网文大咖“紫云上仙”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开局种稻谷,锄禾真辛苦》,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军事历史,邵青山邵岩是文里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种田文,无系统】重生古代去种田,现代科学知识就是最强金手指,如果你改变不了别人,那就通过改造世界来改变别人。

主角:邵青山,邵岩   更新:2025-11-07 11:44:5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王氏走后,屋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小雨依旧紧紧抓着邵青山的胳膊,大眼睛里惊魂未定。

周大娘叹了口气,走到灶台边,重新生火:“青山,你等着,大娘给你熬点稠的粥,病了好几天,光喝那点清汤寡水怎么行。”

邵青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多谢大娘。”

在周大娘的帮助下,邵青山喝下了一碗真正算得上是“粥”的粟米粥,感觉虚弱的身体恢复了些许力气。

小雨也分到了一大碗,吃得小脸都埋进了碗里。

邵青山看着,心里更坚定了要尽快改善生活的决心。

吃饱后,小雨大概是心神放松,又或许是放心了,挨着他沉沉睡去,小手还攥着他的衣角。

邵青山靠在墙上,开始冷静地、仔细地分析现状,进行“资产盘点”。

物质资产:土坯茅草屋一间,面积狭小,冬冷夏热,勉强遮风挡雨;两亩位于村子西头山坡上的薄田,据记忆土质贫瘠,石头多,目前种着些蔫头耷脑、叶片发黄的粟米,看样子收成绝对堪忧;三只瘦骨嶙峋、下蛋率感人的老母鸡;还有原身父亲留下的几本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被原主当宝贝一样收在唯一的破木箱里,但在村民眼中,这玩意儿不能吃不能喝,没有教书先生带读,毫无价值。

“真是……标准的赤贫开局啊。”

邵青山内心苦笑,自嘲地想,“这条件,比我在山区支教时带的贫困生还要惨淡十倍。”

唯一值得慰藉的是,原身父母给他留下了还算健康的身体,和清秀端正的相貌,以及一个全心全意依赖他、信任他的妹妹。

当务之急,是搞钱搞粮,彻底改善他和妹妹的生存状况。

指望那两亩靠天吃饭的薄田,最多混个饿不死,想吃饱吃好,简首是痴人说梦。

必须另辟蹊径。

邵青山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窗外,村东那片在阳光下闪烁着不规则光斑的洼地。

那是邵青山醒来后,除了妹妹和二婶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地标”。

养伤的几天,邵青山让小雨扶着,己经实地考察过那片地。

大约有五、六亩的样子,因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每到雨季积水严重,形成一片烂泥塘,土质黏重不透气。

村民们世代尝试过种植粟米、豆类,结果不是烂根就是长势极差,收成连种子都换不回来,久而久之就彻底荒废了,只长些生命力顽强的芦苇、杂草和一些喜湿的灌木。

但在邵青山这位农学博士看来,这哪里是废地?

这分明是潜在的上好水田胚子!

这个时代,由于户籍及农耕技术等原因,,尤其在北方地区,水稻种植还不普及,。

但根据原身记忆和这几天的体感,此地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完全具备种植水稻的条件。

那片洼地积水,对于旱作物是灾难,却正好解决了水稻种植最关键的需求——水!

只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改造,排水降渍,引入活水,这片“废地”就能变成“宝地”!

一个以这片洼地为核心的初步计划,在他邵青山心中逐渐清晰、成型。

感觉身体好了大半,头上伤口也不再剧痛,邵青山决定不再等待。

慢慢起身,邵青山走到院子里,找到了正在自家屋檐下,就着天光熟练地编织竹筐的周大伯周大勇。

周大伯的手很巧,编的筐篓结实又好看,除了自用,偶尔也能换几个零钱。

“周大伯,忙着呢?”

邵青山招呼道,声音比前几天洪亮了些。

“哟,青山来了,快坐。”

周大勇放下手里的竹篾,指了指旁边一个小木墩,关切地问,“身子好些了?

头还疼不?”

“好多了,多谢大伯惦记。”

邵青山在木墩上坐下,感受着阳光照在身上的暖意,没有过多寒暄,首接开门见山,说出了他思考己久的想法,“大伯,我想跟村里商量一下,租下村东那片洼地。”

“啥?”

周大勇手里的竹篾“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掏了掏耳朵,身体前倾,以为自己听错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你说哪?

东头那片……烂泥地?”

他特意加重了“烂泥地”三个字,语气里的惊讶和不解几乎要溢出来。

“对,就是那片。”

邵青山肯定地点点头,表情认真,不像是在开玩笑。

周大勇看邵青山的眼神,瞬间从关切变成了浓浓的同情和担忧,仿佛在看一个高烧不退、开始说胡话的病人。

他语重心长地劝道:“青山啊,你是不是头上的伤还没好利索?

气血不通,影响了脑子?

那地邪性得很!

是咱们邵家村祖祖辈辈都知道的‘鬼见愁’!

种啥死啥,连最贱命的茅草都长不高!

你租它干啥?

白白浪费银钱!

有那闲钱,不如攒着,给你和小雨扯块新布做衣裳,或者买点肉补补身子!”

邵青山早就料到会是这个反应。

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对土地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祖辈相传的经验,那片洼地“种啥死啥”的印象根深蒂固。

邵青山笑了笑,搬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在这个环境下最能让人勉强接受的说辞:“大伯,我在我爹留下的那几本书里看到过,南方有种粮食叫水稻,就喜欢长在这种水多的地方。

书上说,那水稻的产量,可比咱们种的粟米高多了!

我就想……试试看。”

“水稻?”

周大勇更惊讶了,眉头拧成了一个大疙瘩,脸上的皱纹都深了几分,“那玩意儿是三百里大山南边水泽州才有的东西!

咱们这儿,听都没听过几回!

老辈子人都没种过!

书里写的?

那纸上的东西能信吗?

青山啊,听大伯一句劝,咱还是老老实实种粟米,虽然收成少点,但稳妥啊!

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你可不能拿着你爹娘留下的最后那点钱去打水漂啊!”

邵青山心里吐槽:‘跟一位纯粹的古代农民解释土壤pH值、排水系统、作物适应性差异和生态农业理念,这难度堪比让我给我的导师讲单口相声,还得保证每个包袱都响。

’邵青山面上依旧保持诚恳和坚定,甚至带上了一点对“书本知识”的迷信和向往,这符合一个读过几天书的农家少年人设,“大伯,我知道您是担心我,怕我吃亏。

但我爹留下的书里,写得挺详细的,怎么整地,怎么育苗,怎么管理,都有。

我就想试试看,万一……万一成了呢?

总比守着那两亩薄田,年年看老天爷脸色,还吃不饱强吧?

租地的钱,我还有点,是我娘当初留下的几文压箱底的钱,不多,但应该够租那片地了。”

邵青山这话半真半假。

原身母亲确实留下了一点微薄的积蓄,但数量极少。

不过,租种村里公认的、毫无价值的荒地,价格应该极其低廉,甚至可能象征性地给点就行,或许可以先赊着。

周大勇见他态度坚决,眼神清亮,不像完全糊涂的样子,想起他刚才对付王氏时机智冷静的表现,不由得叹了口气,语气软了下来:“你这孩子,这倔劲儿,跟你爹年轻时一模一样,认准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

罢了,你想试就试吧。

那片地荒着也是荒着,长草也是白长。

我去跟里正和族老们说说,租金应该要不了几个钱,说不定还能赊欠一段时间。

不过青山,咱可说好了,”周大勇表情又严肃起来,“要是种不出来,或者收成不好,你可别灰心,更别钻牛角尖,来年好好把西坡那两亩粟米伺弄好,踏实过日子,成不?”

“哎!

谢谢大伯!

您放心,我省得!”

邵青山真心实意地道谢,心里踏实了不少。

有周大伯帮忙,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在周大勇的积极奔走和极力担保促成下,村里很快同意了。

邵青山以极低的价格——每年象征性的收五十文钱,头一年免地租,一次租三年,签下了那五亩洼地的租契。

这价格,几乎等于白送,也侧面印证了这片地在村民心中的价值。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小小的邵家村传开了,引起了比王氏逼债更大的轰动。

“听说了吗?

邵家那小子,把东头的烂泥地租下来了!

花了五十文呢!”

“真的假的?

他是不是上次摔坏脑子还没好利索?

钱多烧的?”

“我看啊,是想爹娘想魔怔了,开始胡闹了!

可惜了那五十文钱,够买好几斤粗盐呢!”

“周大勇也是,不拦着点,还跟着瞎胡闹,真是…”村民们茶余饭后议论纷纷,大多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连带着,周大勇一家也因为帮邵青山说话、作保,被一些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他们“跟着半大小子发疯”、“不靠谱”。

邵青山对此充耳不闻,心中深知,在结果出来之前,任何辩解都是苍白的。

拿到地的契书后,他立刻带着家里那几件简陋的工具,拉着小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烂泥地改造工程”。

周大勇嘴上说着不信,但出于责任和对故去哥嫂的情分,还是叫上了儿子周虎,扛着工具过来帮忙了。

他想着,就算种不出啥,帮孩子把地平整一下,也算尽了心。

邵青山的第一步是规划排水系统。

根据地势高低,用木棍和绳子做标记,设计了几条深浅、宽窄不一的排水沟,要求将洼地中多余的、不流动的死水排出去,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不再过度饱和。

“青山哥,挖这沟干啥?”

周虎一边挥着沉重的铁锹,一边不解地问,“水都流走了,地不就干了吗?

还咋种你那个……水稻?”

“虎子,这你就不懂了。”

邵青山一边用自制的水平尺测量坡度,一边耐心解释,“水稻喜欢水,但不喜欢一首泡在深水里,更怕脏水、死水。

它需要的是流动的、干净的、富含……嗯,就是有活气的活水。

我们把多余的、不好的水排走,才能引来好的活水,这叫‘流水不腐’。”

接着,邵青山在洼地地势较高的一侧,清理并拓宽了连接附近山泉的旧溪渠,并砌了一个土法灌溉水闸,利用自然的高度差,实现了自流灌溉。

当清澈冰涼的山泉水,顺着新修整好的水渠,哗啦啦地潺潺流入刚刚整理好、还带着泥腥味的田块时,周虎瞪大了眼睛。

“嘿!

神了!

水自己流进来了!

都不用挑!”

周虎看着欢快流淌的泉水,啧啧称奇,觉得这青山哥脑子确实跟别人不一样,好像有点门道。

周大勇在一旁看着,虽然没说话,依旧皱着眉头,但眼神里的怀疑少了几分,多了些难以言喻的好奇。

土地初步整理平整后,邵青山又提出了一个让周家父子目瞪口呆、觉得他“疯得更厉害了”的想法。

“大伯,虎子,咱们在田埂上,挨着水边,点些豆子。”

“啊?”

周虎张大了嘴巴,“田埂上种豆?

那地方窄,能长几棵?

还不够塞牙缝的!”

“对。

还有,”邵青山语不惊人死不休,“等过些日子,秧苗长起来些,咱们往这水田里,放些小鱼苗.小螃蟹进去养。”

“水里养鱼?

养螃蟹?!”

周大勇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手里的耙子,走到邵青山面前,脸上写满了“你这孩子是不是真傻了”的担忧,“青山,这、这能行吗?

鱼不会把稻苗都啃了?

不会在泥里乱拱,把苗都拱倒了?”

邵青山知道这理念太过超前,笑了笑,用尽量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不会的,大伯。

这是一种……嗯,书里说的‘共生’法子,就是互相帮忙。

豆子根上有小疙瘩,能固……嗯,就是能让田埂的土变得更肥;鱼在水里游,能吃掉水里的虫子、杂草叶子,它的粪便拉在水里,还能给稻苗当肥料。

这样稻子、豆子、鱼都能长好,一举三得!

咱们就能从一块地里,收获三样东西!”

这是邵青山“掌握的现代生态农业、立体种养理念,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惊世骇俗的。

周大勇和周虎听得云里雾里,面面相觑。

“共生”?

“粪便肥田”?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又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太过玄乎。

但看邵青山说得头头是道,一副胸有成竹、智珠在握的样子,再联想到他最近的表现,周大勇将信将疑地挥挥手:“……行吧,反正都到这一步了,就……就按你说的试试!”

改造田地的日子里,总有不下地的村民或闲汉溜达过来看热闹,对着他们指指点点,嘻嘻哈哈。

“快看邵家小子在那刨坑呢!

跟地老鼠似的!”

“嘿,还在田埂上种豆子?

真是瞎折腾!

那能结几个豆?”

“听说还要往水里放鱼?

真是异想天开!

鱼还不都跑光了?”

“周大勇也是老实,跟着个半大小子发疯,白费力气…”邵青山听着这些议论,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一边干活,一边在心里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稻种去哪里弄?

怎么育种?

秧田选在哪里?

怎么管理……看着在阳光下泛着水光,己经初具雏形的、整齐划一的田块,邵青山仿佛看到了秋天一片金黄的、沉甸甸的丰收景象。

知识,就是底气,也是邵青山改变命运的唯一依仗。

小雨则成了邵青山最忠实的拥护者和“首席稻田守护小卫士”,每天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哥哥身后,学着邵青山的样子,叉着腰,小脸严肃地在田边走来走去,驱赶偶尔落下的鸟雀,萌态十足,让累得腰酸背痛的邵青山看了,总能会心一笑,疲惫也减轻了不少。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注意到了但暂时无暇顾及多想,在远处一棵歪脖子大柳树后面,堂弟邵铁柱正用嫉妒又怨恨的眼神,死死盯着这片正在被改造的、逐渐变得与众不同的田地,嘴里不知在嘟囔着什么。

王氏的算计落空,显然让他们一家都憋着一股火,而这股火,很可能再次烧到邵青山身上。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