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流阅书苑!手机版

流阅书苑 > 言情小说 > 泉州20年一次的花灯

泉州20年一次的花灯

爱吃糖的胡芦 著

言情小说连载

热门小说推《泉州20年一次的花灯》是爱吃糖的胡芦创作的一部言情小讲述的是牡丹灯秀琴之间爱恨纠缠的故小说精彩部分:村里人都说那个做灯的老头疯每年元宵都扎一盏最华丽的彩灯挂在海边破屋的檐天亮又默默收今他没能撑到元整理遗物我发现了一封泛黄的落款是1979年:明年元我一定乘船回就认你家门口那盏海的那早就没有归他却做了一辈子的怕她回来时找不到第1章村里人指着海边那座孤零零的破语气里半是嘲讽半是怜看见没?就那个疯老每年元宵都折我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望去...

主角:牡丹灯,秀琴   更新:2025-10-21 14:42:4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村里人都说那个做灯的老头疯了,每年元宵都扎一盏最华丽的彩灯挂在海边破屋的檐下,

天亮又默默收回。今年,他没能撑到元宵。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了一封泛黄的信,

落款是1979年:明年元宵,我一定乘船回来,就认你家门口那盏灯。海的那边,

早就没有归人。他却做了一辈子的灯,怕她回来时找不到路。

第1章村里人指着海边那座孤零零的破屋,语气里半是嘲讽半是怜悯。看见没?

就那个疯老头,每年元宵都折腾。我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望去,

一座矮小的石屋孤零零立在海崖上,像是被时光遗忘的哨兵。作为民俗文化记者,

我来这个闽南小镇本来是为了采风元宵花灯,却没想撞见这样一段传闻。他怎么了?

我问道。每年元宵前就开始扎灯,非得是最华丽的那种,挂在那破屋檐下整整一夜,

天亮了又默默收回去。杂货店老板摇头,二十年了,从没间断过,你说不是疯了是什么?

我看了眼手中的采访本,原本记录的花灯图案突然索然无味。他家人呢?

哪来的家人?就一个孤老头子。听说年轻时脑子就出了问题,

非说海那边有人会回来看他的灯。老板娘插话,一边麻利地打包着我刚买的矿泉水,

要我说啊,海峡那边怎么可能有人回来?就算有,谁还记得他这盏灯?我付了钱,

道谢后朝着海崖方向走去。咸涩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南方二月特有的潮湿。

破屋比远处看起来还要残旧,石墙被海风侵蚀得斑驳,屋顶瓦片残缺不全。

但屋檐下却出奇干净,一根老旧的竹竿横在那里,磨得光滑发亮,明显是常年使用的结果。

木门虚掩着。我犹豫片刻,还是叩响了门板。有人吗?第2章屋里传来细微的窸窣声,

过了好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一位老人探出半张脸,花白的头发梳得整齐,

眼睛却异常明亮。什么事?他问,语气没有想象中的孤僻,只是透着疏离。

老先生您好,我是记者夏雨,想来了解闽南花灯文化。我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友好,

听说您擅长制作花灯,能跟您聊聊吗?他打量我一番,摇摇头:我做灯不为给人看。

正要关门,我瞥见屋内一角露出的精美骨架,忍不住惊呼:那是牡丹灯吗?

老人动作顿住,回头看了眼屋内,又看看我:你认得?我外婆以前也做花灯,

教过我一些。我说,看骨架就能猜出花型,您做的是重瓣牡丹,最难的那种。

他沉默片刻,终于将门推开些许:进来吧。屋内比外面看起来整洁许多,

各种制作花灯的工具摆放有序,墙上挂满了不同形状的灯架。正中央的桌上,

一盏半成品的牡丹灯惊艳夺目,彩纸花瓣层层叠叠,染着从浅粉到深红的渐变。好美。

我由衷赞叹。老人没接话,坐回桌前继续工作。他手指粗糙却灵巧,

轻轻一捻就将纸瓣固定到位。为什么偏偏喜欢牡丹灯?我试探着问。他手中动作不停,

许久才轻声说:等人。说了你们也不懂。第3章接下来的两天,

我一边采访镇上的花灯艺人,一边忍不住打听老人的事。陈佑民?别提了,倔得很!

镇文化站的老王摆手,去年我们想请他出山教孩子们做灯,死活不同意。

就守着他那套老手艺,带进棺材才甘心似的。听说他在等人?我问。

老王压低声音:疯话听不得!说是等对岸的人,都等了半辈子了。

海峡那边早就没人记得这边了,就他死心眼。我又去了海边几次,陈爷爷偶尔让我进屋,

但大多时候沉默地做灯,不问不答。直到元宵节前一天,我发现他咳嗽得厉害,

脸色也异常潮红。您不舒服吗?我问。他摆摆手,继续给牡丹灯做最后装饰。

灯体已经完成,华丽得不像话,金箔贴成的花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得挂起来了。

他喃喃自语,扶着桌子站起身,却晃了晃。我赶紧上前扶住他:您发烧了!没事,

年年如此。他推开我的手,小心抱起那盏灯,挂上灯就好了。第4章元宵节当天,

海风很大。我放心不下,一早又去了海边。陈爷爷正在往屋檐下挂灯,手抖得厉害,

试了几次都没能把灯挂上那根竹竿。海风吹得他单薄的身子摇摇晃晃。爷爷,我帮您吧!

我跑过去接过灯。他犹豫片刻,终于松手:小心点,不能碰坏花瓣。我踮起脚,

顺利将灯挂上。牡丹灯在海风中轻轻旋转,流光溢彩,与破旧的屋子形成诡异对比。

她认得出。老人望着灯,眼神恍惚,每年我都做不一样的,怕她看腻了。

她一定会喜欢的。我顺着他说,扶他进屋休息。屋内比平时乱了些,

桌上散落着几种药瓶。我瞥见一瓶止咳药,已经快空了。您先坐着,我给您倒杯水吃药。

他靠在旧藤椅上,呼吸急促。我找来水杯,发现暖水瓶是空的,只好去厨房现烧水。

厨房简陋得让人心酸,一小袋米,半颗白菜,还有几个冷馒头。水烧开后,

我泡了杯热茶端出去。爷爷,水来了...他闭眼靠在椅背上,脸色灰白得吓人。

我唤了几声都没反应,慌忙掏出手机叫救护车。第5章救护车呼啸着将我们送到镇医院。

途中,陈爷爷短暂醒来一次,紧紧抓住我的手腕。灯...他气若游丝,

不能灭...放心,灯亮着呢。我安抚道,我会帮您看着。他这才松手,

又陷入昏睡。急诊室里,医生检查后表情严肃:肺炎,加上晚期肝癌。怎么现在才送医?

我愣住:肝癌?晚期了,扩散到肺部才引起肺炎。医生摇头,年纪这么大,

又拖到现在,难了。办理住院手续时,护士问我:你是他家属?不是,

我只是...我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与老人的关系,路人。护士奇怪地看我一眼,

还是交代了注意事项。回到病房时,陈爷爷醒了,正望着窗外海的方向。灯...

他喃喃道。亮着呢,我保证。我在床边坐下。他从枕下摸索出一串钥匙,

颤巍巍地递给我:破屋...檐下那盏灯...不能黑...帮帮我...我接过钥匙,

感觉沉甸甸的。好,我帮您看着灯。他闭上眼睛,嘴角有一丝笑意。第6章夜幕降临时,

陈爷爷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我请护士帮忙照看,自己返回海边小屋。海风更大了,

那盏牡丹灯在屋檐下疯狂旋转,灯影投在石墙上,像一场孤独的舞蹈。我担心灯被吹坏,

小心地取下它,发现灯座设计巧妙,可以稳稳立在屋内桌上。点亮灯芯,

整盏灯焕发出温暖光芒,纸瓣上的金箔熠熠生辉。我这才注意到灯内壁似乎有字,凑近一看,

是用细毛笔写下的一行小字:第四十四盏,盼归。第四十四盏?我环顾四周,

忽然想起老人说的年年如此。难道这样的灯,他已经做了四十四盏?

好奇心驱使我开始小心地查看屋内的物品。在一个旧木柜的顶层,我发现了一个铁盒,

上面挂着的锁已经锈迹斑斑。想起老人给我的钥匙串,我试了其中最小的那把,居然打开了。

铁盒里整整齐齐放着厚厚一叠信纸,最上面是一封泛黄的信,

墨迹已经有些晕开:佑民: 临时随叔父赴台探亲,不日即归。勿念。 若政策有变,

暂不能归,明年元宵,我一定乘船回来,就认你家门口那盏灯。 望珍重。

秀琴 1979年冬信纸边角磨损严重,明显被反复抚摸阅读过。

我注意到右下角有淡淡的水渍晕开的痕迹。第7章我坐在昏黄的灯下,一遍遍读着那封信。

1979年,那是两岸隔绝的年代,一次短暂的探亲之旅,很可能就成为永别。

信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坚定的承诺。可以想象,当年的陈佑民和秀琴都相信,

无论政治如何变幻,明年元宵一定能重逢。铁盒里还有更多信件,大多是秀琴从台湾寄来的,

时间跨度从1979年到1980年初。最后一封信写于1980年1月,

语气急切:佑民: 多次申请未果,归期无望。已寻得船家,元宵夜必渡海归去。

若见灯亮,便知安好。望候。 秀琴我的心沉了下去。1980年元宵,

那正是陈爷爷开始挂灯的第一年。秀琴说要乘船回来,就认他家门口那盏灯。但她回来了吗?

第8章铁盒底部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写着灯志。我小心翼翼地翻开,

第一页就是1980年:第一盏牡丹灯。秀琴最爱牡丹,说像她的名字。今夜风大,

海况不佳,望平安。若见灯,知我在等。往后翻,每年一页记录:第二盏,双牡丹灯。

若去年未能成行,今年该回来了吧? 第五盏,改良了骨架,更经风。

听闻海峡风波依旧,望安。 第十盏,十年矣。灯仍亮,人安在?我的手开始颤抖,

一页页翻下去。每一年的记录都简短却沉重,承载着四十多年的等待。第二十盏,

今遇渔民言曾见渡船倾覆,心惊肉跳。应不是你的船。 第三十盏,三十年如一梦。

灯仍亮,盼归。 第四十盏,病体难支,仍做灯。恐不久于人世,唯愿灯永亮。

最后是一页崭新的记录:第四十四盏,恐最后一年做灯。若我去后,灯可续否?

泪水不知何时模糊了我的视线。窗外海涛声声,仿佛在诉说一个跨越了四十多年的承诺。

第9章第二天清晨,我带着灯志和信件回到医院。陈爷爷醒着,看到我手里的铁盒,

眼神复杂。您等了四十四年。我在床边坐下,轻声说。他望着窗外,

许久才开口:她说会回来认灯。我翻开灯志,读着其中的片段。

当我读到今遇渔民言曾见渡船倾覆,心惊肉跳时,他打断了我。1983年,

有渔民说1980年元宵前后有渡船出事。他声音平静得可怕,我不信是她的船。

您有没有试着找过她的消息?我问。他摇头:早年无法联系。后来开放探亲了,

我托人打听过,但那边说她家人早已搬离原址,不知所踪。停顿片刻,

他轻声说:不知道也好。不知道,就还有希望。

我握住老人枯瘦的手:她一定知道您在等她。第10章元宵节的阳光透过病房窗户,

在海蓝色的床单上投下光影。陈爷爷的精神似乎好了些,甚至吃了半碗粥。

我给他读秀琴的信件,读灯志里的记录。当我读到1980年秀琴说已寻得船家,

元宵夜必渡海归去时,他眼中泛起泪光。那夜风很大,我挂了最亮的灯。

他望着天花板,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夜晚,站在海边等到天亮,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